8月11日,2023江苏省研究生“陶瓷雕塑艺术美育”暑期学校第一讲《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材料边界》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协会会员(ICA)李雨花副教授主讲。
黄海波向学员介绍了李雨花教授在陶瓷艺术研究和创作领域的主要成就,李雨花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均建树丰硕的全能型学者,擅长陶瓷雕塑创作、陶瓷艺术设计,作品曾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级专业展览,并多次获奖。李雨花老师对陶瓷材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宽了现当代陶艺的材料关注视野。
李雨花从陶瓷材料切入,谈及陶瓷作为器具的实用特性和作为材料运用于当代陶艺创作中的差异性,为学员分享了在创作之前,黏土和各类材料结合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效果。李老师指出,传统陶瓷是以实用功能、高致密度、低吸水率为标准的外形特征的日常器具。历史上,陶瓷工艺的发展、材质的优化总是围绕着它在生活中的使用功能,所谓“薄如纸、声如磬”声对陶瓷最高的褒奖和要求。陶瓷指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练、成型和煅烧所得的各种制品。制陶的过程既是将黏土还原为岩石的过程,现当代陶艺扔掉实用性枷锁之后,让陶瓷回到材料本身,从材料艺术的角度来发现陶瓷材质所具有的感性力量。
通过大量实验,李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物质只有两种,“可以放进窑里烧的”和“不可以放进窑里烧的”。基于此,为大家介绍了不同的添加物,如纸浆、沙土、金刚砂、海绵、小苏打、面粉、黏土羼合料等等,与黏土或泥浆结合后,在烧成时与陶瓷材料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烧成后可呈现什么效果。这些陶瓷材料虽然与我们平常见到的陶瓷有所区别,却让学员对陶瓷材料和陶艺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8月12日下午,李雨花老师与学员一同讨论创作方案,讲解陶瓷成型基本技法和注意事项,并示范泥条盘筑成型和泥片成型方法。
学员感悟
在粘土里放入不同的有机质、无机质,烧制后产生不同的形式。比如稻草、谷物、麦秆、落花、掉落的果实,它们会在粘土中留下漂亮的自然纹理。如果放入泡沫、洗衣粉、泡打粉等介质,烧制后它们会消失,转而在粘土上留下形状、大小不相同的孔、洞。这些天然的雕刻是人工不能达到的。又或许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材料的塑造性,比如用纸浆加入粘土,做成纸浆土,这样改造过后的土更易塑形,但也易碎,所以要小心对待。这些都是一点点对自然探索的惊喜收获。这些作品的完成,应当有天地的一席之地。
——张六逸·南京艺术学院
李雨花老师介绍了陶瓷概念的演变以及对陶瓷材料的各种尝试,也可以是说试探陶瓷材料的底线。李老师说,一定要了解陶瓷材料,创作才能得心应手,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我对陶瓷原料的概念在这场讲座前还停留在只有陶土的基础上,听了讲座后我了解到有很多材料都可以与黏土混合。例如在泥土里加入酵母后醒发烧制,可以形成像面包一样的蓬松感与真实感;在泥土里加入纸浆,可以使泥土更加强韧,做成薄片更或者是异型立体陶瓷。这些知识都使我在学习陶瓷雕塑的初级阶段受益匪浅,也使我懂得材料与工艺的密切联系。
——马硕·黑龙江大学
8月11日上午,我有幸听了李雨花老师的主题讲座,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她带着学生们做的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材料配制尝试,得到了多样变化的肌理的陶瓷,这些对材料的研究和实验为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多样风貌的可能性。老师还介绍了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在对材料和制作工艺方面富有想象力的独创性的作品,大大拓展了我对陶瓷认识的边界。陶瓷的材料原来可以有如此多的变化,制作陶瓷艺术品的工艺可以如此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于立华·常州大学